0411-39607569
来源: | 更新时间:2021-06-11 14:11:02
20考研人数341万,21考研377万,按照这个增长率,22考研人数将很大可能超过400万。报考人数逐年攀升,但录取人数有限,绝大部分会成为陪跑。有些人并非不努力,或许只是不适合考研。
教育部官方劝退
早在2019年教育部就出台过关于不适合读研的学生分流政策,官方劝退。
什么意思?简单来说,就是教育部门也看出来现在部分大学生一毕业就考研,并非出自对学术的热爱,更多的是人云亦云的选择,很多考上的混日子,导致“水分”研究生太多。“翟天临事件”就是一个典型,这对于中国的研究生教育而言,也是一种伤害。如果经过认定,如果一个人根本不适合接受研究生阶段的教育,勉强发给其研究生学位,可能损伤我国研究生教育制度的公信力。对于这种混日子的研究生提出及早“分流”,说白了就是别考研了,还是早早就业。
这三类人不适合读研
当研究生分流机制真正得到贯彻落实之后,如果你在研究生阶段不努力,哪怕已经付出了时间和金钱成本,依然无法拿到学位。在这种情况下,自己适不适合考研,有没有做好读研的准备,还真的需要三思而后行。
所以,以下3类人不应当盲目考研。以下3类人群即使考上了研究生,在研究生学习期间,求学的过程将会是一种“煎熬”,而非真正的学习深造。
第一类:本科期间为了逃避就业,盲目选择读研的人
逃避就业读研,在现实生活中十分常见。有人说,没有高学历,很难找到好的工作。但是在大多数事实面前,高学历未必就容易找工作,读研之后,你会发现研究生毕业的时候,一样要拼尽全力找工作,赶上经济不景气的时刻,还可能比本科毕业时更难。
在“名校+高学历”的硬件竞争过程中,学生的软实力与综合能力更为关键,而这些关键的要素,研究生期间并不一定能够被全面提升。如果同学们只是为了逃避现实,逃避就业压力,而选择读研,那么终究还是要被逃避的念头所累,不如趁早去挑战,去提升,去拼搏。
第二类:缺乏扎实的学科基础,盲目跟风,在读研期间将就的人
有的本科学生,在大学期间混日子,时常出现挂科的情形,对本专业的学习内容感到厌倦,但是到了大三时期,看到周围的人都在忙碌地奔前程,突然也想加入考研的队伍,找一找翻身的机会。于是选择了最好考的研究生深造途径,考进一个普通的研究生培养单位。
在之后的两年或三年当中,这些学生很可能继续混日子,在本应该拼搏的年纪,选择了安逸,那么研究生毕业之时的结局可想而知,也许会被分流出局。
第三类:本科专业属于应用技术类专业,注重动手能力的专业人群
通常而言,此类专业人群主要分布在理工科专业领域。我们常说工科专业学生的考研比例,要比人文社科专业学生的考研比例低很多。因为一些注重动手能力的应用技术类工科专业,更多是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操纵能力,而非理论研究能力。
如果这样的学生群体,执意要考研,研究生三年之后,走出校园,在同样的工作岗位上可能与本科生有了落差感。比如计算机专业的本科生在毕业之后,选择做程序员,经过两年的锻炼时间,快速成长;而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在毕业之后,同样选择做程序员,对业务的熟练程度可能赶不上本科上,还需要长时间的磨合。
考研党该如何应对?
虽然院校不会强制清退分流,但教育部也是给了我们明确的指导,并不是读研就一定比本科强,多类人群是不适合考研的,我们一定要结合自己的自身情况,比如:自身条件、经济条件、就业去向以及自身毅力、能否坚持到最后等多方面权衡。
再好比,专业属于应用技能型,就读技能应用型专业的同学,只要大学期间把专业课学好,实习的时候不浑水摸鱼,毕业的时候找一份对口的工作还是非常容易的,而且对于这类专业而言,三年工作经验或许比考研三年更加有用。
还有就是,利于考公务员的对口专业的同学。就比如说法学专业,经济类专业,这些专业考上公务员以后有很多的工作职位可供选择,而且待遇还都很好。如果你想找一份稳定的工作,如果你恰好选择了一个比较容易考公务员的专业,那么其实可以不用考研。
综上,在考研人数不断扩大的时代,我们应当冷静对待考研和读研,认清自己的能力,也要认清时代发展的需要,审时度势,及时做出适合自己发展的选择。
免责声明: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,由本站编辑整理,仅供个人研究、交流学习使用,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。如涉及版权问题,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。